昨天6时42分,被誉为“嫦娥五号探路尖兵”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结束为期8天的地月之旅,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顺利着陆。昨天15时,飞行器搭乘专机安全运抵北京。这是中国首次迎来从遥远月球上空返回的人造航天器。我国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昨天15时许,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返回器搭乘专机安全运抵北京。返回器外观整体良好,烧蚀情况正常。工作人员将返回器从机舱小心转移安放到运输车辆上,包裹之后进行固定。返回器随后将被送回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据介绍,科研人员将对回收后的返回器及此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的数据进行深入研究,为优化完善嫦娥五号任务设计提供技术支撑。试验器服务舱将继续在太空飞行,并开展一系列拓展试验。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于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试验器成功实施两次轨道修正,27日飞抵月球引力影响球,开始月球近旁转向飞行。28日晚,试验器完成月球近旁转向飞行,进入月地转移轨道。30日再次成功实施1次轨道修正后重返地球。
专家称,首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为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了基础。
回放
探测器回家过程步步惊心
自上世纪中期以来,一些国家向月球和更遥远的天体发射了大量探测器和飞船,但按设计要求返回地球的航天器为数寥寥。再入返回技术复杂和风险高等因素都让科学家们不得不慎之又慎。“小嫦娥”此次回家步履维艰。
舱器分离准备回家
“舱器分离!”昨天5时53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内,随着总调度戴堃洪亮的调度口令响起,“小嫦娥”迎来回家路上的第一个紧张时刻。
“服务舱规避机动!”舱器分离约3分钟后,为确保返回器安全,服务舱按照地面科技人员预设程序开始调姿,约8分多钟后开启发动机,进行规避飞行。
此前,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陈宏敏介绍说,两器分离时的速度达10.8公里/秒,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而且服务舱在返回器之前,如果不实施规避机动,则可能发生碰撞,对返回器造成巨大威胁。
很快,服务舱从大屏的三维动画中消失,返回器“小嫦娥”进入了自由飞行状态。从飞控大厅中间的巨幅液晶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嫦娥”飞过南大西洋,从印度洋上空沿着红色标识的预定轨道向着中国大陆飞来。
6时11分许,“建立返回再入姿态!”听到这声报告,飞控大厅的科技人员们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可以稍稍放松一下了。
上演“打水漂”式弹跳
两分钟后,飞控大厅气氛再次紧张起来。在距地面大约120公里的大气层边缘,“小嫦娥”像一颗流星一般向地球大气层飞去。
持续3分多钟的初次再入算得上是发生在地球稠密大气层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动作大片。3分多钟里,“小嫦娥”不但会因高速飞行与大气摩擦进入黑障,而且在黑障区会在稠密大气的阻滞下弹跳起来。就像在河面上打水漂一样,高速飞行的石块会在水的浮力作用下弹起再落下。
“这一跳是生死攸关的一跳!”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周建亮说,“如果跳不起来,‘小嫦娥’就会一头栽下,摔个粉身碎骨。如果跳过了,‘小嫦娥’就会逃离大气层,无法二次再入。”
“返回器第一次升力控制结束,转自由飞行段!”6时17分,飞控大厅里掌声雷动,科技人员们纷纷用欢呼和拥抱庆祝着“小嫦娥”惊艳、完美的纵身一跳。
距地面10公里进入最后归程
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然而,“小嫦娥”回家的路还有很远。
“首次再入结束后,‘小嫦娥’飞行速度会下降到第一宇宙速度。”周建亮说,“二次再入过程就与神舟飞船返回类似。”
6时23分,“返回器转入二次再入飞行阶段!”返回器再次启动了升力控制。
6时27分许,“小嫦娥”第二次飞出黑障区。
“回收四号跟踪开始!”此刻,飞控大厅的巨幅液晶屏上显示出内蒙古着陆场站光学观测点拍摄记录到的返回器实时光学图像和红外图像。
“弹伞舱盖!”6时31分,随着总调度一声令下,“小嫦娥”在内蒙古上空10公里的地方启动最后的回收程序。
短暂的十几秒钟后,“小嫦娥”打开了伞舱盖,弹出了减速伞。
6时42分,“小嫦娥”翩翩落下,安全着陆。
五架直升机搜索返回器
“小嫦娥”在预定区域顺利着陆后,担负搜索回收任务的搜索分队发现目标,到达返回器着陆现场实施回收。
昨天早上6时03分,五架直升机依次升空,飞向待命空域。很快,直升机捕获到返回器信标信号。6时38分,在直升机里已可以目视返回器拖着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在微明的天空中徐徐下降。6时42分,返回器着陆。
6时48分,直升机飞抵返回器着陆点的上空,在返回器旁边降落,地面分队也朝着返回器着陆点飞驰而去。
7时10分,搜索回收现场指挥说:“整体目视返回器的降落,地面和空中分队第一时间到达落点现场,堪称完美!”
之后,工作人员对返回器的结构和外观进行检查,进行推进剂的排放,然后用直升机起吊返回器,运回机场。
晨报记者 韩娜
通讯员 祁登峰 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