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化道帏藏族乡德曼村,离交通主干道平大公路只有4公里路程,但在过去,由于沙土路面狭窄,路况差,别说汽车,就连摩托车、农用车进出都很困难。遇到雨雪天气,村民连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都受到影响。4公里的路程,将德曼村封闭在了山里,也将富裕幸福挡在了并不遥远的村外。
然而,今年7月,投资100多万元的德曼村乡村水泥路开通了,原来到达平大公路步行一个小时的路程缩短到三、四十分钟,宽6.5米的水泥桥取代了小木桥,被列入贫困村的德曼村展现出从未有的新颜。路好了,小客车开进来了,村里的摩托车、农用车、小轿车增加了不少。路好了,不少商贩主动进村收购农作物,全村小麦、油菜一下卖出去了6万多公斤。村民们不约而同把这条带来方便、鼓起农民腰包的新德曼路称为——“幸福路”。
不断发展的循化道路建设,惠及到的不只是德曼村。多年来,循化县道路交通建设被浓墨重彩的写进了循化发展史和青海交通发展史中。因为2008年循化县就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道路硬化,全县154个行政村中150个村全部铺上了水泥路,铺筑里程达1423公里。至此,循化历时4年的村道硬化工程基本完美“收官”。全县通车里程达882公里,路网贯通9个乡镇、147个行政村。全县群众从“民生交通”战略中感受并享受着变化。
道路通,路路通。以“民生”为核心的交通建设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一条条乡村道路的建成,不仅使群众出行得以解决,而且乡村道路的畅通,打开了全县诸多生产园区、种植基地的对外通道,使城乡市场实现对接,加快了种植、畜牧等特色经济的发展,广大农牧民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伴随着农村公路通达深度的不断提高和农村道路网络的日益优化,循化县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同步加快。无疑,“民生交通”战略,激活了群众的生活,也激活了全县的发展。然而这一战略的终极目标并不止于此。作为全省的交通示范县,下一步将“民生交通”战略从农村公路建设层面引入县域对外交通层面,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让“民生交通”战略福泽到更宽泛、更深远的层面。
民族工业 得到蓬勃发展
今年,循化县以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生产加工为主,坚持高、新、轻、优产业方向,走低碳、环保、绿色的新型民族工业化道路,全力将循化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民族特色轻工业基地。
循化民营经济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得到蓬勃发展,一度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后,以毛纺织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纷纷关停,而这些企业大部分在民族工业集中区。近年来,循化县通过工业集中区盘活了工业闲置资产的同时,加速产业集聚和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按照“园区引领、产业集中、县域有别、培育主体、提效增量”的县域工业发展思路,规划了民族工业集中区,集中区围绕旅游业和农牧业产业化,以培育民族轻工业用品和清真食品两大主导产业为重点,培育撒拉族刺绣、旅游纪念品等民族用品产业和“一椒两核”、牛羊肉、奶制品、蔬菜等清真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将集中区建成民族工业用品、清真食品、农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特色民族工业集中区,使之成为海东市乃至全省最具民族特色的民族用品及清真食品加工基地。
目前,紧抓民族产业园纳入海东市级园区的机遇,力争年内完成投资1亿元以上,全力推进园区道路和防洪堤坝建设工程,完善园区水、电、路、通信、物流等基础服务功能,基本实现“七通一平”,不断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和生产配套能力。在确保已入驻企业建成投运的同时,加快中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逐步发展清真食品、民族服饰、旅游商品、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
同时,加快培育青宝、伊香、伊嘉味等一批孵化型、成长型企业,扶持一批上规模、有潜力的项目,推进产业配套,提升加工层次,壮大主导产业,力争全县工业总产值增长23%。另外,抓住国家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积极开展与中亚地区的友好合作和经贸往来,全力培育以民族特色轻工业为重点的出口创汇基地,使其成为全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